来源:猪好多网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 2023 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程度已达 68%,而在非瘟前的 2017 年,这一比例还仅为 46.9%。
再往前追溯 10 年,2008 年我国散户数量尚有 7222 万户,而当下可能不到 2000 万户(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养猪散户数量为 2062 万户,虽然尚无最新的准确数据,但是根据近 3 年各地散户在疫病影响下退出的情况大致判断,如今剩下的散户数量比 2000 万户只少不多。也就是说,在这 15 年的发展中,我国散户数量减少了 5200 多万户,缩减幅度超 72%。
但这并非终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曾在某行业大会上表示:“目前人均消费 40.5 公斤猪肉,个人判断基本已经到顶。未来大企业的增长空间就是散户退养的部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一波又一波的疫病中,中小养殖户一批又一批地退市,规模猪场却步步增产布局。
自 5 月以来,生猪行情出现逆转势头,如今涨至 9 元/斤以上,养猪的头均利润已达 500 元。然而,许多之前退出的散户,因之前的持续亏损,手中已无资金,并且近几年疫病复杂,猪难养,成本颇高,所以即便再眼红,也已没有了进局的“入场券”。加之我们之前说养猪是“四年一个周期”,而现在是“一年四个周期”,行情规律极难判断,一个错判,可能步步踩错节拍,亏得血本无归。
那剩下的这 2000 万小散养殖户究竟该如何站稳脚跟?又该凭借什么优势与规模猪场竞争?很多人都说小散养殖户的优势在于成本,那么小散的成本真能胜过大场吗?
规模猪场的优势众人皆知:产业链互为支撑的成本优势与话语权!
集采的价格优势自不必说,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大企业因采购量巨大,很多动保商因惧怕失去这样的大客户,可为规模猪场客户提供长达一年的账期。这意味着,规模场能够先免费使用疫苗、药品甚至饲料等生产物资,行情好时难以看出,若赶上行情低迷期,仅此一点优势便能碾压众多小散户。
此外,在诸多影响成本的核心因素中,健康管理占比高达 68%,健康价值空间有 259 元的降本空间,所以健康稳定为长期首要任务!不过随着规模猪场逐渐实施批次化生产模式和猪病净化政策,大场在疾病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优于小散户。疾病也是直接导致这一轮散户退出的主要成因。
而在品种等方面,很多大场的 PSY 已超 25,而我国平均的 PSY 仅有不到 18 头,整体而言是散户拖了后腿。
所以,客观来讲,中小猪场单靠拼成本、降本增效,或许难以持续,也毫无优势。
散户的优势在于:灵活!倘若能抓住这一核心,剩下的 2000 万散户或许也能过得颇为滋润。
前一阵子,众多小散户大搞二次育肥,直接抬高了猪价。散户开始搞二育,既可说是被市场所迫,也可说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也是灵活操作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二育的大猪更不易生病,更好饲养,并且倘若不是养得特别大,料比也相对较低,对于在猪场非瘟压力难以把控,硬件条件又不具备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养殖户选择进行二次育肥。
再者,还有许多猪场抓怀孕母猪,这种方式非瘟风险相对较低,用此方法,一年四季基本上都能外购怀孕母猪,外购怀孕母猪的灵活性还体现于不一定自行育肥,还能够对外售卖仔猪。对于买来的怀孕母猪,可依据行情当作淘汰母猪出售或再配种销售怀孕母猪。
甚至如今的二育大军,已经与时俱进地研究“滚动二育”的问题了,即不再执拗地等养到特定斤数再出栏,有高价就先卖掉,等跌价了重新再进一批留着继续二育。总的来说,对于中小规模养殖场,成本并非我们的优势,我们唯一的优势便是灵活经营。
总之,摒弃自繁自养的固有模式,便会发现,养猪还有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随着散户这种短期操作占比越来越大,我国的养猪业也将逐渐向国外的模式靠拢。例如,在美国的生猪养殖业中,专业化分工已成为主流,按照生猪生长周期,细化为分娩、断奶、保育、育肥等环节。专业养殖场只需负责其中的 1 - 2 个环节,从而大幅提高了养殖效率。
我国的养猪散户其实也正在转型,走向专业化的轻资产运营,只负责专门的育肥环节。这种转型不但能够提升养殖效率,还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