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数字经济“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作为上海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城区之一,长宁区早在2000年就打出了“数字长宁”品牌。经过20余年积淀,数字经济已在此形成一片“高原”,新空间、新规划不断涌现,在线新经济成为该区第一大产业。在数字经济赛道上,拥有先发优势的长宁正释放出新的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不仅为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积累经验,也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更是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先导力量。

长宁,一个把数字经济刻在基因里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00年就打出了“数字长宁”品牌,锻造信息服务业先发优势。经过20余年沉淀,数字经济已在这里形成一片“高原”,新空间、新规划一一亮相。2020年底,长宁区“虹桥智谷”被批复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22年6月,长宁区“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发布;2022年10月,“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建正式启动……“双创”+“科创”在长宁的数字“高原”上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对路,方能战胜挑战。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面对区内航空、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压力,长宁区数字“高原”上竖起了一座座新“高峰”。2022年1月至9月,长宁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逆势增长,营业收入达2140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位;2022年1月至11月,58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完成综合税收235亿元,同比增长32%,占长宁区税收比重55%,在线新经济成为该区第一大产业……“数字长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释放着新动能。

数字热土播种希望

每逢工作日早高峰,上海地铁2号线淞虹路站就会格外繁忙。作为大虹桥板块的关键节点,“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接外环,东临中环,不仅是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发源地,也是长宁区数字经济转型的新潮头。在这片6.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数字人才投入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企业的怀抱……

2021年11月,上海啪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段霖随着上班人潮来到这片数字经济热土。来之前他做足了功课,“听说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孵化科技创业者的摇篮,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而且空间设施多元、创业服务周到,对有技术没经验的创业者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落脚点”。

“作为上海市教委首批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区,与一般园区相比,我们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意孵化以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只要创业者有创意、有技术,符合园区的科技创新或时尚产业属性,我们就会尽可能地帮助其成长。”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陶康乐告诉记者,园区依托学校“双一流”大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学校创新资源输出、科技成果及人才源头供给作用,根据创业企业和项目的实际需要,做好工商注册、创业活动等基础孵化服务。同时,还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创业导师咨询、投融资、技术研发规划服务,以及从技术评估、合作方筛选、商务谈判等方面提供成果转化的一站式服务等。

在了解园区的创业环境后,段霖果断选择留下。“园区为我们匹配了创业导师,协助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的产业认定,不定期开展咨询辅导,并为我们制定了科技创新成长规划路线。”在段霖看来,这里已成为创业者们的坚强后盾。一年过去,该企业的智能参数牌、物体识别交互设备、智能互动透明展示箱已成功进入众多国际大品牌的零售门店,段霖也成功地把他的视觉交互创意带到了更大平台。

“除了扶持外部创业者,园区对本校大学生创业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李俊被创业者们亲切地称为“李老师”,他不仅是园区负责人,同时也是“火炬创业导师”。

上海羿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亮曾就读于东华大学,2016年,他开始创业,并于2019年入驻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创业初期,李俊经常为羿清环保提供“一对一”辅导,对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节奏、团队建设等提出了不少专业建议,让创业团队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羿清环保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品牌引领示范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李老师是创业者们的伯乐,公司发展的每个生命周期中都有他的帮助和辅导。”吴亮说。

“高校孵化载体更注重的是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园区实施了‘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的工作制度,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孵化实践全过程。”李俊告诉记者,东华大学近年来打造了“尚创”生态系统,即以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学生创业实践的创新载体,与校内“创业学院”、研究生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动,依托教学、科研、活动、赛事、实训、孵化等融合为一体的模式,形成学校、政府、市场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闭环,让创业路径更加顺畅。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长宁‘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涌现出的品牌载体之一,园区的发展也是长宁双创工作的一个缩影。”上海市长宁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叶鹏举表示,下一步,长宁将继续聚焦精益创业,加强双创要素耦合互动,孕育生态融合、产业裂变的开源开放大生态,加速形成“数字+双创”先发优势和引领示范效应,全力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寻找下一个拼多多

贯穿上海东西方向的2号线地铁,不仅是交通动脉,也串起了长宁的数字经济带。

从长宁西端的淞虹路一路向东来到中部的娄山关路,地铁站外不远处,一幢高148米的6E甲级写字楼格外显眼。上海人把它称作沪西面向世界的“金色大门”,而长宁人则自豪地把它当作长宁数字经济的“金字招牌”,它就是金虹桥国际中心。

金虹桥是2022年上海市第一幢年税收额突破百亿元的商务楼宇,也是继恒隆广场、国金中心之后,上海的第3幢“百亿楼”。在11万平方米的商务办公面积中,创造出每平方米9万元的上海商务楼宇单位面积产税纪录,金虹桥是怎么做到的?

“筑巢引凤”是第一步。金虹桥本身的硬件配置出类拔萃,除了拥有6E甲级写字楼以外,还配套建有上海首个“花园式购物中心”。同时,商业体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心位置,无论是串联长三角还是在全国或国际开展业务,都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

正如一些入驻金虹桥的世界500强公司感受到的那样,金虹桥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既能作为不少公司的对外窗口,又兼顾了楼宇品质、商业服务、交通出差的便利性。从2014年开业起,金虹桥就是不少头部企业的首选办公楼宇,时至今日,已吸引拼多多、友塔网络等135家涉及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数字经济领域的中外企业。

“筑巢引凤”的同时还要“引凤筑巢”。“金虹桥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清晰,主要引进外资、科技、媒体、通信、数字经济领域的优质企业。”长宁区投促办(金融办)主任游雁说,这栋楼宇的招商策略瞄准经济增长贡献大、成长性好、资源带动效应强的总部型、功能型、平台型企业,同时,带动关联企业入驻同一楼宇,形成产业集聚。

“成长突出的企业会因为效益增长、板块增加而产生企业裂变集聚,从一家变成多家,从上下游变成‘上下楼’。”游雁说,“金虹桥模式”的逻辑并不复杂,其背后是产业牵动、政策驱动、企业带动的良性循环。

以2017年年初入驻的拼多多为例,其办公面积从最初的6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万平方米,拼多多不仅成长为头部电商,同时也在楼宇内将数字产业链不断延伸。2021年,拼多多在仓储、物流及农货源头布局新一轮投入,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农产品需求“拼”在云端。由于销售额一路走高,拼多多又在金虹桥先后成立了胡桃街、禹璨两家关联公司,这些新鲜血液也成为金虹桥冲刺“百亿楼”的主力军。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已成为近年来支撑长宁经济的重要力量,因此,“服务和寻找下一个拼多多”是长宁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考量之一。而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格局已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引进以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为代表的数字零售服务商,是在线新经济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

“我们瞄准的是国际中高端时尚领域以及数字零售市场,消费者平时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看到的品牌官方商城,很多都是由我们提供服务的。”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许云笛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国际品牌不具备在国内电商平台的运营能力,百秋则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在线新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商。公司成立12年来,已经成为历峰、开云、LVMH等知名集团的数字零售服务商,商品交易总额累计突破500亿元。

在许云笛看来,互联网经济进入“下半场”,电商比拼的早已不只是价格,还有良好的营销系统、创意体验、互动玩法等,这就需要大量零售、运营、数据等领域的创新,“围绕时尚领域国际品牌的零售数字化转型及多渠道一体化发展需求,我们为品牌方提供战略咨询、消费者洞察与运营、品牌创意视觉解决方案。从店铺运营、全域营销,到IT解决方案、仓储物流、直播带货,百秋已经构建起全域数字零售服务能力”。

同拼多多一样,百秋也在长宁搭建起自己的数字生态系统,围绕在线经济布局了数字科技公司、IT公司、直播中心、物流仓储、孵化器等。拼多多、百秋等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也逐步构成了长宁全域数字零售的基座,进一步充实了区域内在线新经济的产业链、创新链。

“智谷”之后有“硅巷”

如今,“数字长宁”已走过20余年发展历程,但翻开长宁的历史可以发现,这里的科创之路已有多年甚至近百年历史。

192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系统所”)的前身——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长宁成立。自成立之初,该所就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解决一些近现代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技术。1995年,作为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上海新微电子有限公司在长宁成立,“新微模式”也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新微集团着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新微集团总裁秦曦告诉记者,“新微模式”简单来说是一种“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其中,研究所是创新策源地,发挥着最基础的原始创新作用;以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平台,实现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让样品变成产品;新微集团则负责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把产品变成商品。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释放协同体系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同时培养和聚集了整条产业链的科技、产品、运营人才,促进了产业链整体循环健康发展。”秦曦以新微集团协同企业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介绍,该公司基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8寸MEMS传感器中试线,提升了产品工程化能力,开发出多类产品,实现了研究所在传感器领域的产业化,成功打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作为“新微模式”的实践基地,“新微智谷”是长宁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缩影。站在智谷放眼望去,长宁还有更大的规划——“上海硅巷”。

这是城市里一片正在生长的“新空间”。2022年10月推出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位于长宁区东部的华阳路街道。对标“纽约硅巷”,“上海硅巷”是长宁借助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对城市更新和产业集聚的创新探索。

“打造‘上海硅巷’能打破产业间的物理限制,更有效地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各类市场主体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宇翔将公司选址于武夷路,作为工业互联网垂直领域的科技企业,选择“上海硅巷”对他而言是寻求高效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决定,也将帮助该公司在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和资源流动方面寻找新商机。

“接下来,‘上海硅巷’将结合长宁区经济发展需求,搭建高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速创新成果持续转化落地。”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表示,街道将围绕“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携手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单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产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吸引一批高技术人才、打造一批高效能产品,吸引更多科创企业到“上海硅巷”共享发展机遇。(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广西新闻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11月6日,娄底市住建局一楼大厅传来阵阵掌声,娄星区花山街道对江社区居民杨梅清将一面印有“聚焦群众关切解决民生实事”的锦旗送到该局副局长刘良明手中,呵呵地说“搭帮市住建局和市纪委监委驻市住建局纪检监察组督促,解决了我们多年来用气难的问题。现[全文]
    2024-11-12 02:00
  • 近年来,为更好助力区内企业“向新而进”,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部门坚持“一企一策”,涉税服务不断精细化、个性化,力求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税动力。2024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生物医药领域位列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百[全文]
    2024-09-13 02:00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伊通满族自治县支行近期深入开展征信工作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支行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普及征信知识,强调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活动中,支[全文]
    2024-09-13 02:00
  • “大家看这里是我们西韩王村村史馆,村里依托红色历史资源,还打造了红色学堂,欢迎大家来打卡……”4月26日傍晚,在马村区安阳城街道西韩王村村史馆前,一群人正在用手机拍摄短视频推介西韩王村。这是安阳城街道“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电子商务师培训班上[全文]
    2024-05-08 02:00
  • 3月6日下午“侨心侨力赤子情凝心聚力谋发展”侨领侨商新春湖里行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厦门市侨联、中共湖里区委员会、湖里区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侨商会、湖里区委统战部、区商务局、区侨联共同承办。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侨领侨商相聚湖里,走[全文]
    2024-03-09 02:00
  • 近日,福建省惠安县10千伏螺山线的一台环网柜分段开关过流故障跳闸,线路全自动FA系统立即启动,在故障发生后的第38秒,完成故障区间判定、故障区域隔离,实现了停电范围内18台公变、3台专变恢复送电。这是全自动FA在惠安县首次成功动作,实现故障[全文]
    2024-01-16 02:00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广西新闻热线 gx.xwx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