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见字如面》:胡琏将军孤军奋战留遗书,读哭搞笑达人王耀庆

从2016年《见字如面》第一季首播到2021年第五季收官,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完美地诠释了信件的独特魅力。

在昏暗的讲台上,跨越时间的长河,舞台上的光影打在朗读者身上,又何尝不是映照着信件本身。尘封已久的岁月之门就这样开启,国仇家恨、生离死别、深刻而隽永的真情正在朗读者与观众心头缓缓地流淌。


两封遗书读哭王耀庆

作为“见字如面”舞台上备受欢迎的朗读者,王耀庆在节目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而要评选他朗读过的最精彩的信件,那胡琏上将临死前留下的遗书绝对榜上有名。

在朗读这两封家书的过程中,王耀庆将短短的书信朗读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戏剧表演”。不论是朗读时略带哽咽的语调,还是眼神中流露出的坚毅和遗憾,都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胡琏将军,回到了那段充溢着苦痛与顽强的岁月。

胡琏将军的这两封家书写于石牌保卫战之前。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对于当时镇守石牌要塞的胡琏将军来说,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和难度都不言而喻。


纵使胡琏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面对装备精良且极具战斗精神的日军,胡琏也没有全身而退的把握。

就是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胡琏给后方的父亲和妻子分别留下了两封遗书。若是战胜,这两封遗书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而若是战败,这两份遗书也就成为了一个念想,成为了一位战士最后的告白。

可以想到,在这两封家书中,胡琏倾注了多少难言的感情。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此时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对父母有愧,对妻儿同样歉疚。但大敌当前,纵使是家信中,他也不能流露出一丝的恐惧和退缩之情。

所以信件中展现出来的除了颇多感慨,更多的还是军人以死报国的决心。或许在这一刻,军人战死疆场的尊严感与使命感还是占了上风,即便前方是枪林弹雨,但唯有迎难而上才有博出生路的可能。


“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在胡琏写给父亲的遗书中,胡琏以一种平淡到冷酷的笔调客观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并直言自己即便身死,也希望父母以他为荣。

醉卧沙场固然是一位将军的使命与担当,但对于一位父亲来说,这又何其残忍、何其心痛。读信时的王耀庆无不与胡琏的老父亲感同身受。四万万中国人固然重要,但身为胡琏的父亲,可能会发生的老年丧子之痛却得他独自承受。

而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胡琏的语气中则多了些无奈与饮恨。“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这是英雄的不甘,更是时代的悲剧。

纵使是天赋异禀、用兵如神,但面对强悍的日军,胡琏同样无可奈何。所以,他只能将报国守土的宏愿依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继承父辈遗志,努力奋斗,以期实现中国之崛起。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同时也是战争年代所有中国人的心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胡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临上战场之前写下了这两封遗书。但庆幸的是,哀兵必胜,胡琏部队用生命守住了这条防线,而胡琏也得以幸存,能够再享受这尘世中的幸福。

誓词祭天,誓与石牌共存亡

在石牌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特意给前线作战的十八军发来电报:“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而在战区的指挥部署下,胡琏率领的十八军第十一师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死守”二字意味着弃车保帅、也意味着血战到底。对于胡琏部来说他们就是插向敌人的钢刀和利刃,为的是一刀毙命,但同时也必须做好全员牺牲的准备。

在接到这一任务后,胡琏虽然对前景表示悲观,但还是积极率部勘探地形,制定战略方案,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而在战斗开始之前,胡琏不仅自己给家人留下了遗书,还带领部队举行了祭天仪式,表达了自己誓与石牌共存亡的决心。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脚下踩着的中国的土地,举目四望是中国的大好河山,而日军的铁蹄如果跨过长江天险,那中国的沦陷不过是在旦夕之间。祖宗几十代艰苦经营方换来如今的疆土与山水,若是沦陷于我辈之手,不仅是我辈的耻辱,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在这场战争中,胡琏部队全体从胡琏到手下的每一位战士都不只是为他们的生命而战,更重要的还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战。此刻站在炮火当中,他们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希望。

战争开始后,胡琏一开始避开了与日军部队的正面冲突,同时还隐藏了一部分主力以此来迷惑敌人。在先锋部队出击引诱敌人上钩后,埋伏在山谷附近的主力又倾巢而出,全力搏杀。

据事后回忆,在敌军部队逼近阵地山头时,胡琏部硬是与敌人近身肉搏、拼了三个多小时的刺刀才守住了阵地。而正是采用了这种攻守结合的战略,胡琏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最终收获了一场惨胜。

“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这是胡琏对第六战区指挥陈诚的承诺。而在战争过程中,十一师的将士们正是以血泪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血肉之躯筑牢了一条钢铁防线。


在这场被誉为“中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役中,国军以15万的兵力抵挡住了日军20万人的进攻,这是胡琏的胜利,是十一师的胜利,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胜利。

经此一役,西南乱局逐渐趋于稳定,日军妄想半个月灭亡中国的意图被打破。中国以成千上万将士的阵亡延缓了日军进攻的脚步,并将日本的主力部队限制在了中国广袤的疆土之上,将抗战逐渐由相持阶段推向了反攻阶段。

“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此誓”。军人以死报国,胡琏的这篇誓词写出了所有将士的心声,从其鼓舞性来看,当被列为经典,以供后世学习其精神。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

在朗读胡琏上将遗书的过程中,王耀庆脸上常常会流露出无奈又留恋的神情。这是跨越时间的长河中两代人的共情,同时也是对胡琏的尊敬与敬仰。如果说胡琏写给父亲的信中更多的是军人的铁血秉性,那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胡琏则流露出了些许似水的柔情。


在信件的最后一段,胡琏笔锋一转写道:“十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或许自成婚到现在,胡琏从未对发妻说过几句甜言蜜语,但是在临死之际,在诀别之时,胡琏还是流露出了许多对妻子的爱护和深情。

作为将军背后的女人,胡琏的发妻无疑是伟大的。胡琏扛起了作为男人、作为中国军人的责任,而胡琏的妻子则为他扛起了一个家,打造了一个避风塘。

革命战争年代,生离死别已属常事,但身处其中的人却不会因为生命轻易地逝去感到麻木,更多的还是切肤之痛、痛彻心扉。

因此,胡琏虽然在写信的过程中乐观地表达了对生死的态度,但是假若他真的战死,那留给胡琏妻子的却是一生都难以释怀的隐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战场上的每一秒都极尽生命之绚烂,但璀璨过后的荒芜却始终难以排解。


值得庆幸的是,胡琏在这场战争中活了下来并最终看到了和平,胡琏的妻子不必承受死别之苦,能够平淡度日。但不幸的是,自中国爆发革命以来的无数场战役中,许多将士都倒在了硝烟中,回不到故乡。幸存者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迎来了光明,但仍有许多英灵怀着遗憾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

时至今日,我们重读这些书信,怀念的是见字如面的感觉,而追忆的正是那段逝去的岁月、那些见不到的故人。“见字如面”,不仅是要让今人与信中人完成一场时空中的对话,更是要借读信人的眼睛让写这些信的人看到如今的盛世之中华。


因此,读的是一封信,但传承的却是一种精神。在胡琏上将的书信中,我们品读的是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而在其他的信件中,我们又能感受到或感动或振奋的诸多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面貌和生机。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广西新闻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广西新闻热线 gx.xwx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