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古代社会,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认为,“父”字乃斧之初文,其两把板斧,一把是思想和智慧的给予,一把是方向和力量的给予。
马丁说过:父亲的陪伴,是女儿对异性认知的第一节课,是儿子成长的第一个榜样。
儿子会跟父亲学习如何更勇敢,如何承担责任;女儿则更希望得到父亲的保护。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往往影响她以后的择偶:是想嫁给父亲这样的人,还是一定不能嫁给父亲这样的人。
我们俩曾经很严肃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父亲缺失,马悠悠会不会变得很‘娘’?”我们的担忧在心理学专家那里得到了验证。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也更容易融入社会。每天都与父亲接触的孩子,和那些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五小时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也更加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心理学家还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差,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这些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些孩子,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普通情况两倍。
在孩子看来,父亲和母亲带给他们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收获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从父亲那里能够学到更丰富、更“神奇”的知识——父亲可以带他们更广泛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并通过探索变化无穷的活动,逐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启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婴儿时期,孩子对妈妈有天生的依赖和信任,生理与心理上的依恋、社会性的需求,使得孩子对妈妈的需求会大于爸爸。但是当孩子长大一些,特别是4岁以后,他需要多跟爸爸在一起。因为爸爸在家庭中代表着秩序,也代表着权威。这个时期,爸爸的回应、爸爸的帮助,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不仅仅是一个陪伴者,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人格的领路人,能让孩子更加顺利地走向社会。
马丁说:
父亲更擅长教给孩子的东西
1、运动能力,动手能力。父亲最明显的男性特征就是喜欢动,而且通常比母亲更加热烈。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时,会有更多创意和身体的运动,他们更愿意带孩子做一些强烈的动作和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会促进孩子的体能发展、提升其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2、独立进取、自信果敢等性格品质。男女性别不同,性格也是迥异的。通常来说,母亲作为女性会更加温柔、体贴、善良、有同情心;父亲则更加独立、进取、竞争、合作、自信、果敢等。在父母共同影响下,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建立全面、积极的人格特征。
3、逻辑推理、创造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通常情况下,父亲更擅长逻辑推理、空间定向和抽象思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外,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智力、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4、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能力。父亲通常更加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克难,对于孩子和同伴的交往起着重要作用。与父亲为伴,孩子能够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
来源:接力出版社授权选载于《育儿合伙人》
育儿合伙人马丁小熊QQ糖妈妈爸爸 相关新闻加载中上一篇 开学季来临 防诈莫忽视